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mobile_menu
:::

本鄉簡介

 
鹽埔開發始於明鄭時期,康熙年間,漳泉墾戶大批湧入,開發鹽北、西瓜寮、隘寮、高朗朗等地,雍正以降,陳奕岳、黃樸真、黃明等墾首又招佃開發,溪埔寮、大山寮、炳輝寮、新圍等地庄頭林立,馬關後,日人又招募九州移民在仕絨村建立常盤移民村,種植菸葉,開發飽和。
 
鹽埔古蹟-屋簷- [ 點選開新視窗看大圖 ]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改隸屬高雄縣屏東區鹽埔鄉。政府在民國39年進行行政區域調整時,改隸屏東縣鹽埔鄉,而在日治時代原本屬於鹽埔鄉管轄舊大路關及新大路關,因隘寮溪之阻通行不便,幾經當地人民的陳情,改隸屏東縣高樹鄉,至此本鄉的行政區域範圍確立,因鄉中早先是鹽埔部落(含鹽北、鹽中、鹽南)的人口數最多,且當時的行政機關位於鹽埔部落,所以將鄉名定為「鹽埔鄉」。全境共劃分為12個村,即鹽北、鹽中、鹽南、新圍、新二、振興、久愛、高朗、彭厝、洛陽、仕絨、永隆等村。
 
清領時期鹽埔鄉屬於鳳山縣港西中里(註一)的一部分,轄下行政區有鹽埔、西瓜園、隘寮、舊彭厝、溪埔寮、半份仔、茄苳、新彭厝、仕絨、高朗朗等庄。隨著清朝政府衰敗,在中日甲午戰爭慘敗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自此台灣進入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明治37年(1904)由阿緱廳阿里港支廳管轄,包括鹽埔、隘寮、彭厝、新圍等庄。大正9年(1920)制度改正時,本鄉行政區改歸「高雄州屏東郡鹽埔庄」管理,共分為鹽埔、彭厝、新圍等3個大字(註二)。
 
【註一】港西中里:今屏東縣屏東市即麟洛、長治、鹽埔3鄉之全部與內埔鄉之一部分,康熙中粵闢,迨康熙4、50年間,閩人繼來,即雍正年中,鑿圳灌溉田園大闢。

【註二】大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行政區單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