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mobile_menu
:::

農特產品

洋蔥

洋蔥目前仍是恆春半島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由於恆春半島貧脊的砂礫土,及冬天強勁的落山風適合洋蔥的結球,而且落山風越強,洋蔥的品質越好,特別甘甜多汁,簡單涼拌就非常好吃。車到恆春,在屏鵝公路上可以看到路旁攤販叫賣一袋袋洋蔥,已經是恆春金島特有的景觀。
恆春洋蔥的產季約為3月至4月底左,恆春金島洋蔥種植面積約600公頃,主要供應國內市場及外銷市場,因此屏東縣的恆春鎮有「洋蔥鎮」的稱號,洋蔥為「恆春三寶」之一。同步開發許多的洋蔥副產品,讓洋蔥成為屏東縣的特產代表。

 

水稻

恆春鎮龍水社區「有機瑯嶠米」,栽種區以墾丁國家公園著名的水鳥生態區「龍鑾潭」附近的灌溉區為主,此地古名「龍泉水」,地名的由來是因該地區有一天然湧泉,終年出水不息,流入龍鑾潭中,使得潭水終年不竭,地方人稱為「龍目水」,而附近的農友也善用此自然無污染的湧泉種植水稻,再加上恆春半島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期間,特有的落山風吹襲下,病蟲害不易發生、傳播,使得恆春半島孕育出好吃無農藥的有機良質米。
恆春半島唯一的有機稻米田,可能也是全台少數僅剩最美麗的「有機稻作區」,區域裡有自然的湧泉、更是水鳥棲息地,保留著原始的土堤稻渠。當龍水有機稻田整地,農機在翻土時,後面一大群白鷺鷥在搶食物,表示在沒農藥的農田裡,許多昆蟲及蚯蚓被農機翻出時,許多水鳥爭相搶食,來到水稻區還可以在溝渠裡”摸喇阿”(撿蛤蠣),更可以看到悠游在稻渠中的小魚、青蛙,讓遊客回想過去的童趣及汗滴禾下土的記憶;充滿水份的土地,讓赤腳的年輕人驚訝於原來真正的農地是充滿彈性的,彷彿走在彈簧床上,尤其是五月的龍水正好是稻作的豐收期,一望無際的有機稻作區,絕對會讓來訪的遊客感受到莫名的悸動。

 

西瓜

恆春西瓜產地在白沙海邊,利用冬季落山風季節種植,是全國唯一產冬季西瓜的地方,甜度夠、瓜肉清脆多汁,已逐漸成為恆春半島的另一項經濟作物,也因此有人將西瓜取代港口茶列為恆春三寶之一。

 

荔枝(玉荷包)

繼洋蔥之後,恆春地區另一項重要的經濟作物「玉菏包」荔枝,亦同樣的深受喜愛,恆春農會與恆春鎮公所把它視為恆春區主要的農產作物,悠關許多農民的生計。據了解,目前光是恆春鎮的「玉荷包」荔枝園就有二百餅甲之多,收成好可提高農民收益。

 

蘿蔔

恆春地區季節性的特產作物「白蘿蔔」,種植在西半島的大平頂部落,擁有紅土地質的恆春西半島,種出的恆春蘿蔔爽脆甘甜,曬成蘿蔔乾便是旅外恆春人最懷念的家鄉味。
恆春地區落山風強,不適合一般蔬菜栽種,當地居民便利用中秋後起風時節栽種,俗稱「牛樁仔」的恆春蘿蔔,雖然瘦小卻不乾癟,老一輩居民為了長久保存,會選擇曬成蘿蔔乾,拿來煮魚頭湯、排骨湯或雞湯,便是恆春人冬季餐桌上最常見的時令菜餚。
外地來的遊客只知恆春有洋蔥可吃的農產品,其實還有好吃而營養的恆春原生蘿蔔,也可仿泡菜,作為醃漬的菜頭,價格便宜而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