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
:::
網站導覽
回首頁
屏東縣政府
字級:
小
中
大
關鍵字搜尋
搜尋
mobile_menu
關於海洋及漁業
組織架構
業務介紹
聯絡我們
施政計畫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活動花絮
主動公開資訊
電子相簿
便民服務
申辦服務項目
資料檔案下載
法規專區
常見問答
漁產品全球資訊網
預決算、報表專區
漁民海難基金預決算書
漁民海難基金年度報表
單位預決算書
性別平等宣導專區
保防宣導專區
相關連結
公務機關網站
農漁業相關團體網站
農漁業及保育相關協會網站
屏東縣觀光旅遊資訊
漁業設施綠能專區
海域遊憩活動法令資訊統合平台
屏東認證優質水產品標章相關訊息專區
:::
最新訊息
最新訊息
活動花絮
主動公開資訊
電子相簿
:::
主動公開資訊
Line
Facebook
列印
首頁
最新訊息
主動公開資訊
屏東縣養殖魚種介紹
發佈日期:108-12-04 資料來源: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
草蝦(
Giant tiger prawn
,斑節對蝦、虎蝦、大虎蝦)
草蝦的體色為暗灰綠色,並覆有土黃色及有黑褐色條紋。稚蝦之形態與成蝦相似,唯體較透明,顏色較淡。
棲息於泥質或泥沙質的海底,白天靜伏海底或潛身沙泥中,傍晚開始活動,適合在水溫
18~35
℃範圍內生長,一般市場體長約
35
~
40
尾斤(約
10~15
公分),體常最長可長到
35
公分。
草蝦屬廣鹽性,台灣為海水養殖,棲息在沙或沙泥底質,屬雜食性,除池中之天然底藻外,一般以下雜魚、蝦肉、螺、貝、豆餅、花生、米糠、亦可攝食人工配合飼料等作為草蝦主要食物來源。
草蝦自
1981~1989
年代為臺灣的養殖主力,曾被譽為「草蝦王國」,惟因養殖密度過高、蝦苗人工培育不當、品質不佳,以致造成草蝦桿狀病毒及白點病毒無法克服,因使草蝦養殖業崩落,近年來,在屏東養殖業者引進新的種苗養殖,已有小規模的養殖區域。
白蝦
(White shrimp
又名為白蝦、白對蝦、白腳蝦
)
蝦身體是通透的沒有什麼斑紋,顏色是淺青色,步足是深白色,所以被叫做白腳蝦。一般可以長到
12~18
公分,最長可達
30
公分。
其活動及棲息處主要在魚池底部,和一般養殖魚類活動水域沒有衝突,所以在多種魚類養殖池中,都可以見到混養白蝦的蹤跡。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環境
22~32
℃。
由於白蝦對環境的適應性高,抗病力佳,屬於雜食性蝦種,以雜魚、蝦肉、螺、貝等當食物,也攝食人工配合飼料。
白蝦可以在淡水及海水養殖池中混養,在屏東大多與龍膽石斑混養,除了可以幫助清潔養殖池,處理餵魚剩下的殘餌、糞便及有機物質外,有些可以當作石斑的餌料。
泰國蝦
(Mantis Shrimp
,淡水長臂大蝦、泰國長臂大蝦、羅氏沼蝦、羅氏蝦或淡水蝦碌
)
蝦身為清透的藍綠色,巨大的頭部與瘦長的身體呈強烈比例,腹部有橘色斑紋,最明顯特徵就是有一對長而深藍的大敖,是淡水蝦中體型較大者,肉質肥厚結實。
生長在淡水與半淡鹹水的水域,惟其蝦苗必須於半淡鹹水中才能存活與生長,再馴化成淡水養殖,適合的水溫在
25~30
℃之間。
泰國蝦屬雜食性蝦類,並不會太強求食物的種類,較喜愛腥味較重的食物,例如
:
蝦米、肝臟。若食物不足,會發生自相殘殺的狀況。
泰國蝦在屏東約佔有
9
成的養殖面積,大多集中在鹽埔、九如、里港。早期養殖泰國蝦以供應釣蝦場提供休閒娛樂為主,近年因蝦肉結實有彈性且肉質甜美,通路以擴及餐廳、熱炒、市場。
鱸鰻(
Marbled eel
,
Swamp eel
,花鰻、黑鰻、土龍),閩南語諧音「流氓」曾經被台灣列為保育魚類,後來可以人工養殖,農委會於
2009
年
4
月
1
日解除保育列管。
鱸鰻身體粗長似蛇狀,尾部側扁。體背側及鰭上具灰褐色或灰黃色,全身具多數不規則之花斑。
鱸鰻屬降河性洄游魚類,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游的底層、深潭或湖泊、水庫、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白天我在藏身在水沼泥地中,只露出頭部呼吸,到了夜晚才會出來覓食。最適合生長的水溫為
25~30
℃。底棲肉食性,夜行攝食,食物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為主,亦會攝食蟹、蛙、小蛇及河邊之嫩筍。
目前屏東的鱸鰻養殖仍需在每年
11
月至隔年
2
月捕撈鰻苗至養殖持續養,養殖場區域大致為鹽埔鄉、新埤鄉及竹田鄉。
鱉(
Trionyx Sinensis
,又名甲魚、水魚、團魚)
鱉外觀像龜,背甲是灰黑色有軟皮。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頸部長,四肢粗短,有厚蹼。是變溫動物,為水陸兩棲,用肺呼吸,其皮膚有在水中輔助呼吸的功能,可以在水下保持較長的時間。
主要生活在沙泥底質的淡水水域,如:湖泊、池塘、水庫…等。適合溫度在
28~30
℃之間,但當水溫低於
15
度時,甲魚就潛入池底淤泥開始冬眠,靠喉嚨部的鰓狀組織等輔助呼吸器官進行呼吸。
鱉的性情比較兇猛,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蝌蚪、螺、蚌、水生昆蟲等,多夜間覓食,鱉既貪食又耐餓,吃一餐後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依然存活。
在屏東大多的養殖場分布在九如鄉及里港鄉。
牛蛙(
bullfrog
,美國牛蛙)
臺灣在
1924
年曾進行牛蛙養殖試驗但未成功。
1951
年水產試驗所再次試養,終於在
1980
年養殖成功。牛蛙因為叫聲宏亮類似牛而得名。
身體成綠色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黃色,四肢有黑色條紋。
牛蛙是一種水陸兩棲的動物。喜歡待在蔭涼、潮濕、安靜的場所,牛蛙皮膚沒有防止水份蒸發的保護組織,所以不能長時間離開水,適於生長發育的水溫為
23~25
℃,冬季溫度只要低於
10
℃,就會躲在洞穴或淤泥裡冬眠。
牛蛙蝌蚪以有機屑及浮游動物等為食,幼蛙和成蛙以某些水生和陸生動物為食。
目前屏東是養殖牛蛙的大本營,大多集中在鹽埔鄉及九如鄉,一般養殖到
5
兩至
10
兩重出售,牛蛙除了可以做料理之外,還可以加工成為雪蛤,經濟價值非常高。
大千魚
(Tilapia
,又名紅色尼羅魚、潮鯛、濱鯛、紅色吳郭魚,因國畫大師張大千品嘗後讚不絕口,特別親自題詞『美味津津生滋、熊掌亦可捨之』相贈,故而得名
)
魚體身長體高、嘴厚,有四個鼻孔,身體顏色紅艷而偏粉紅,宛如天邊霓虹。
大千魚為廣溫廣鹽性魚種,適宜生存溫度在
16-35
℃,溫度低於
10
℃以下,或高於
40
℃以上皆不利生存,該魚的疾病抵抗性高且不容易生病,繁殖力強,常在淡水河域跟半海水流域出現,幼魚維肉食性食用浮游生物、小蝦等,成魚以浮游生物、藻類、水生植物碎屑、府植質及小型動物等為食。
在屏東以新埤台灣紅魚工坊有限公司的養殖為代表,該漁場以創新的八角池建構,引用泰武山的伏流水,以循環水方式養殖,並在池中間設置增氧機,產生強勁流水,讓魚體可以每天運動以增加肉質緊實度。
鱸魚(
Perch
,有金目鱸、加州鱸、七星鱸…等)
魚體呈紡錘型,背部灰青色,腹部灰白,鰓蓋上有三條明顯黑斑,呈放射排列,口裂較大鱸魚是一種純淡水廣溫性魚類。喜棲息在沙質或泥沙質且混濁度低的靜水環境中,抗病性強生長快,適合在水溫
15~25
℃內生長,可在純淡水和含鹽量
10%
以下的水體中生活。
鱸魚屬肉食性的雜食魚類。性凶猛食量大,幼苗攝食浮游動物爲主,成魚則喜捕食小魚、昆蟲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主要投喂切碎的雜魚。經馴化後,也可以攝食人工配合顆粒飼。
在屏東縣內鱸魚的養殖大多集中在萬丹鄉、鹽埔鄉、長治鄉,並以金目鱸養殖數量最多,加州鱸次之。
午仔魚(
Fourfinger Threadfin
,四絲馬鮁、五絲馬鮁、六絲馬鮁、竹午、大午)早期台灣對魚類美味排名的口訣為「一午、二鯧、三鮸、四嘉鱲…」,表示午仔魚的美味程度是全魚類排行第一。
午仔魚魚體延長而側扁類似橢圓狀,眼較大,身體背部是灰色的,體側銀白色,背部有兩個背鰭。屬廣鹽性魚類,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地形環境,包括沿岸、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
食性是肉食性,主要以甲殼類、魚類及底棲性生物為食。午仔魚不耐寒,水溫下降到
18
度就停止攝食,低於攝氏
12
度以下會死亡,養殖約一年時間就可以收成,生長速度快。
在屏東午仔魚的養殖區域大多集中在佳冬鄉、枋寮鄉,產量占全台的
90%
左右。
黃鱲鰺(
Silver pompano
,紅衫、黃金鯧)
魚體呈卵圓形,且側扁,會隨著成長逐漸向後延長,背部體色呈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沒有任何斑點。
黃鱲鰺屬於廣鹽性且適存水溫廣。幼魚喜好的棲地是近沿岸砂泥底質水域,成魚則偏好沿岸礁石底質水域。主要食物來源是生活於沙地的軟體動物或其它具硬殼之無脊椎動物。生長快速且一致,已可以完全養殖,適合溫度在
26~34
℃之間。
市面是所看到的大多為人工養殖,約放養
6~9
個月後即可收成。在屏東縣以恆春海洋的海上箱網養殖為大宗,另陸上魚塭則在佳冬鄉及枋寮鄉養殖為主。
海鱺(
Cobia
,軍曹魚、海麗仔)
海鱺體形是圓柱狀,頭寬平扁形,魚背為深褐色身體是黑色的有兩條銀白色的縱帶,肚子是淡褐色的。屬於日行性洄游性魚類,海鱺最適合成長的溫度為
23~32
℃,水溫低於
18
℃則不利生存。
在幼魚階段,外形像長印魚,會隨大型的鯊、魟魚等一同游動,撿食大魚吃剩的碎屑。成魚階段轉為掠食性,以魚及甲殼類為食。
在屏東海鱺的養殖集中在枋寮鄉,以陸上養殖池為主。
紅魚(
Red snapper
,赤鰭笛鯛、紅雞仔、赤海雞)
魚體呈長橢圓形,側面扁平,吻尖,側線上下方鱗列均斜走。體色呈鮮紅色,腹部較淡,側線完整,由背鰭至眼及上頜有一暗色寬帶,尾柄上有一大型黑斑,斑之前後均有白邊,最大體長
90
公分。最適合成長溫度
21~28
℃之間。
紅魚屬於暖水性廣鹽性魚種,棲息環境廣泛,棲息深度為
5~100
公尺,礁區、砂泥區、石礫區都可以發現其蹤跡,以甲殼類和小魚為食,屬於肉食性魚類。
在屏東的養殖區域集中在佳冬鄉及枋寮鄉。
虎斑(
Tiger grouper
,老虎斑、棕點石斑、褐點石斑、虎斑、過魚)
外部形態上,身體呈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性情凶猛就像老虎一樣,體呈淡褐色,密佈小黑點,背部有五個暗色鞍狀斑,尾鰭上方有一大之黑斑,最大體型與體重約為
95
公分,
11
公斤。
喜歡生活在溫暖的清澈水域,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食性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是肉食性的魚類。
屏東縣以龍佃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養殖場為代表,為龍佃
1991
年全球首創繁殖成功的魚種。
金錢斑(
Potato grouper
,藍身大斑石斑魚、藍身石斑)
身體的花紋斑點像印幣大小,體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身上分布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頭部則有黑色的小點斑及不規則的窄紋。各鰭也具有黑褐色的斑紋,偶鰭上斑紋比奇鰭上的小。
幼魚特徵與成魚相似,但體色較淡。為大型石斑魚(紀錄曾捕獲最大體長為
200
公分,體重超過
130
公斤。),其生長適宜水溫為
22~30
℃。棲息於淺水域下至
150
公尺深的礁區海域,以魚類為主食。
在屏東以龍佃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養殖場為代表,為龍佃公司
2001
年全球首創繁殖成功的魚種。
青斑(
Orange-spotted grouper
,點帶石斑魚、馬拉巴石斑魚)
魚體以藍色為基底,體側另具
5
條不顯著、不規則、斜的及腹側分叉的暗橫帶,第一條在背鰭硬棘前緣,最後一條在尾柄上。一般魚體體長約在
20~50
公分。
屬於暖水性魚類,主要分布區域在岩礁海域或珊瑚礁區,性情兇猛,具殘食性及領域性。
點帶石斑屬肉食底棲魚性魚類,以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為主要食物。
青斑肉質細嫩、鮮美,廣受消費者喜愛,且養殖容易、成長迅速,在屏東養殖產量約佔全台的
6
成以上,養殖場主要集中在東港鎮、林邊鄉、佳冬鄉、枋寮鄉等。
龍膽石斑
(Giant grouper
,鞍帶石斑魚、倒吞鱟、龍躉
)
龍膽石斑為石斑中體型最大的,體長可達
230
公分,最大體重紀錄約
400
公斤。
外部形態上,身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而非常粗壯,幼魚為黃色,身上有三塊不規則的黑色斑紋。隨著魚體成長,黑色斑紋內會開始出現白色或黃色的斑點。成魚的鰭有黑色斑點。生活之最適水溫為
22~28
℃之間,水溫低於
20
℃以下時,食慾會減退。
主要棲息於沿岸礁區,亦會出現於河口區,常被發現於洞穴或岩縫間,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
在屏東以龍佃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養殖場為代表,為龍佃
1995
年全球首創繁殖成功的魚種,當時已瀕臨絕種,護育成功的消息震驚全世界水產業。龍膽石斑成長速度快、體型碩大、肉質鮮美,一般養殖期為
3
年,重量在
30
至
50
台斤之間,為海鮮中之極品。屏東的養殖魚場大智集中在林邊鄉、佳冬鄉、枋寮鄉等。
海馬:(
Hippocampus kuda
,庫達海馬)目前『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
』已將海馬列為受到滅絕威脅高度的物種
(
附錄
I)
;附錄
I
以外的所有海馬也都被列入了沒有立即滅絕危機,但須管制避免面臨滅絕危機
(
附錄
II)
。
特徵
:
頭部與軀幹部幾成直角,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頂冠低中等高,不具尖銳之棘,僅具較低之粗糙稜脊;體部各稜脊上之結節發育不完全,僅有小圓突。吻部略短。經人工繁殖的海馬體長達一定程度以上,體色會自然呈現包括黃、紅、橘,其鮮豔體色代表他們的情緒、健康、環境
(
水質
)
的舒適程度都達最佳狀態。
棲息區
:
主要棲息於海藻床的礁石區或潟湖區,游泳能力弱故常以尾部纏繞海草、珊瑚或石塊上,體色可隨環境變化以躲避掠食者。繁殖期雌魚將卵產在雄魚的孵卵囊中,由雄魚負責孵化與生產。棲息深度從
10
-
30
米之間
;
分布於水溫約
24~27C
的溫暖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西起巴基斯坦,東至日本南部、夏威夷及社會群島,大陸,台灣等。臺灣北部、西部、南部、東北部、澎湖及小琉球等附近岩礁海域皆可見。
攝食性
:
野生海馬主要攝食小型甲殼動物,主要有橈足類、蔓足類的藤壺幼體、蝦類的幼體及成體、螢蝦、糠蝦和鉤蝦等。長行海洋生技人工繁殖的海馬,經過馴餌後可簡單餵食糠蝦或黑殼蝦。
長行海洋生技的海馬特色:相較於一般的野生海馬,長行繁養的海馬因經過馴餌,餵食變得容易,因此存活率較高,體色方面也因人工馴養,生活環境較海中舒服自在沒壓力,所以顏色也較於野生的鮮豔。
對於有興趣飼養海馬但又缺乏養殖經驗的新手而言,長行也開發一個專為海馬生長環境所設計的專利養殖缸,讓一般消費者可以輕鬆上手,完整的配件包括海馬、缸體、經過處理過的濾材,燈具,配件…等等,可滿足海馬及一般小型海水魚的養殖需求。適合在辦公室,公司行號及居家擺設,只要簡單幾個步驟就可讓海馬輕鬆融入自己的生活,不用擔心海水魚缸複雜的軟硬體設備,日後的養殖維護也非常方便。
長行海洋生技
-
堅持做對的事,走對的路!野生海馬因人類的經濟發展及市場需求被大量捕撈,正面臨棲息地破壞與物種滅絕危機。
『長行海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6
年成立以來,藉由關係企業『長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
2013
年中投入技術深耕以來,至今歷時將近
5
年,一路走來不畏艱辛堅持投入擴大人工繁養殖海馬技術的優化、籌劃建廠以及養殖廠營運。
最大的目標就是希望藉由海馬人工繁養殖的成功來擴大生產,一方面滿足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降低野生海馬的捕撈讓養殖海馬來替代野生海馬的恣意捕撈,藉此展現對大自然的尊敬以及海洋生物保育的理念,讓這個美麗優雅的物種能夠繼續生生不息的繁延生存於大海中。
火鳥
學名:
Aulonocara stuartgranti
英文名︰
German Red Peacock
別名︰火鳥
身體特徵:本種雌性成魚全身褐色,色彩比較平實普通,而雄性成魚的體側有明顯的紅色,頭部面頰附近呈現出亮麗的金屬藍色。成魚體長約
12-13
公分。
棲息環境:原產於東非馬拉威湖,飼養水質保持在
pH7.7-8.6
之弱鹼性硬水,水溫介於
23-29
℃。
食性:肉食性
提供魚場:北海水族培養中心
黑蝶尾金魚
黑蝶尾金魚
英文名稱
Butterfly
蝶尾金魚最美麗的
,
正在於其如蝴蝶的大尾,蝶尾屬於淺水飼養魚類,魚缸飼養通常加水
15CM-20CM
為宜,最高不得超過
25CM
否則會導致蝶尾體型改變導致觀賞性下降,蝶尾為上觀魚不易養殖在水族箱或側觀魚缸中,最佳的飼養器具為陶盆或者石盆
.
繁殖季節
4
、
5
月,水溫
18
℃以上
餵食最好少食多餐。
雌雄分辨方式
:
金魚要分辨雌雄,從外觀上比較難分辨。需從「洩殖孔」來判斷,平常的時候,雄魚的洩殖孔較小有點內凹,雌魚的洩殖孔較大有點外凸;性成熟
期,雄魚顏色變得更鮮豔,鰓蓋、胸鰭上緣,甚至腹側前端,會長出追星(小白點),雌魚腹部會異常澎漲(裡面有卵),腹部觸感很柔軟;產卵前夕,雄魚會被緊
追的是雌魚(雌魚會分泌一種吸引雄魚的賀爾蒙)。當雌魚產下卵之後,約二天內就可以孵化出小金魚,小金魚體弱多病,畸形機率很高。
孔雀魚
孔雀魚英文名稱名:
guppy
,又名孔雀花鳉、虹鱂,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巴貝多、千里達、巴西北部與蓋亞那,喜歡
12
至
26
度的水溫,普遍是生活在硬水,酸鹼值偏弱鹼性(
pH7
至
7.5
)的環境。特徵野生種體色為深橄欖綠,腹部漸褪為銀色。體型細小,體長約
3
至
6
公分,雌魚比雄魚大,雌魚通常較不鮮艷,體色暗淡,尾鰭高度與身體略同。雄魚臀鰭即生殖孔呈棒狀,用來與雌魚進行體內受精。
孔雀魚活潑好動,食性廣泛,喜食魚蟲等動物類食物,繁殖力強,有人因此稱其為「百萬魚」,喜歡群居活動。是一種很有觀賞性的魚種。如在大型魚缸中,配以叢叢水草,如同成群的彩色小鳥飛舞,非常有情趣。。在為眾多的愛好家互相競鬥下,不斷地提高魚的品質與創新品種。現有孔雀品系有幾百種
屏東縣新園鄉為重要產地。
珠鱗魚
又稱珍珠金魚原生地:中國
體長:
10
~
20cm
由鯽系金魚選種交配而來,體型圓胖,短身,有背鰭及開放尾
(
有分三尾、四尾
)
體態:魚隻身軀不成比例的肥大,肚子圓鼓鼓的,頭小尾短,非常討喜可愛,顏色有許多種,
ex
:紅、
紅白、橘、白橘
...
等。適應溫度:
22~28
度
水質:弱酸到弱鹼之間都可適應
食物:雜食性。一般金魚飼料即可。珠麟的價值就在他們那一身如珍珠般排列的鱗片,珠鱗最好分開養
,
因為珠鱗身體是立鱗很容易招其他魚,要混養要跟同依種類的金魚混養,公魚的較大隻,背鰭較大,珠麟為卵生母魚懷孕會找水草躲起來,所以水草可密一點。
珍珠斑
龍虎斑
(Giant tiger grouper
,珍珠斑
)
,是用龍膽石斑(公)與老虎斑(母)培育出來的雜交新種石斑魚,其肉質細嫩、成長快速、抗病力強,也可以做為觀賞魚,市場前景廣闊。
龍虎斑屬廣溫廣鹽性魚類,對鹽度、溫度的適應範圍相當廣,在鹽度
11~41
‰之間皆能存活,最適水溫為
22~28
℃之間,水溫低於
11
℃時即會休克、死亡。龍虎斑一般棲習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珊瑚礁、岩礁海域,屬底棲性魚類。幼魚多在淺水域生長。
龍虎斑的魚體外觀有亮麗的斑斕花紋,有著虎斑的頭,龍膽石斑的尾巴,並結合了兩種魚的優點,有虎斑的強抗病力及龍膽的快成長速率,為石斑魚養殖的另一新品種。
回上一頁
回最上面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