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我們的工作團隊 |
一、社會處下設社會行政科、社會工作科、婦幼科、社會救助科、長青科及身心障礙福利科等六科,專責辦理各項社會福利服務。除設有社會福利綜合館、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及青少年中心提供兒童、青少年、婦女、身心障礙者及老人福利服務外,亦分區設置屏東、鹽埔、潮州、內埔、東港、枋寮、恆春等家庭福利服務中心,提供近便性服務。
二、處長1名、副處長1名、專員3名、科長6名,職員67名、約聘僱人員292名及約用人員16名,另配合縣府充實地方政府社工人力配置及進用,逐年納編社工人員,正式編制員額達78名。 |
貳、我們的核心價值 |
一、屏東有愛 用關懷與同理尊重差異、減少歧視、改善社會及環境障礙,讓個人、家庭功能及發展機會受限制者,能因為愛而被平等對待。
二、人本利他 以人的需求為依歸,以利他的態度為導向,提供貼近民眾的福利服務。
三、互助共好 營造彼此鼓勵、相互支持的團隊,建構資源共享、互助合作、族群融合的社區與網絡,創造宜人適居、安心在地生養的環境。 |
參、社會福利願景及目標 |
一、安心生養適齡居 (一)打造全齡友善環境空間,提升全齡社會參與。 (二)提供完善的全齡照顧,加強福利措施。 (三)培力弱勢家庭,累積家庭資產,強化家庭功能。
二、照顧互助在社區 (一)培力在地組織,公私協力充實照顧能量。 (二)創造老幼共學、青銀共享、身障者融合無礙的環境。 (三)因應多元化的家庭需求,建構綿密資源網絡,落實福利社區化。。 |
肆、各福利別4年執行計畫 |
一、社會救助 (一)建置物資銀行實體店,讓愛實體化 規劃於107年3月份成立物資實體銀行,整合目前15個物資分站由社工訪視提供物資方式,讓受助家戶能有實體物資銀行進行物資需求選擇,並透過每月一次的物資銀行開放,建立弱勢家戶有家庭共同參與選擇物資的機會,增加家庭互動,並透過實體化,強化物資募集與捐贈的吸引力,整合資源以協助弱勢家戶。另整合脫貧自立操作策略如下: 1.挑您所需、選您所要:實體店內採用超商賣場型的運作模式,提供更多元的選擇以及在地化、人性化的服務,讓每位弱勢民眾有尊嚴的依據實際需求選擇所需要的物資,同時翻轉既有的服務模式,讓資源的供給由被動轉為主動。 2.家庭互動擬聚家庭力:每月一次到實體店挑領物資的時間,是溫馨的家庭日時光,透過討論生活所需物資以及一同來到實體店內,讓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更加緊密。 3.整合資源彙整愛心:物資銀行實體店兼具公開徵信及宣傳之效用,除了能藉此帶動社會大眾的愛心亦能宣傳食(實)物銀行珍惜及永續的概念。 4.結合聯合助學脫貧自立方案。
(二)幸福微整形脫貧就業方案 整合現行勞政單位針對就業輔導與促進就業之方案,並擬定其他補充服務(如交通補助)、社工關懷訪視之個管服務,整合企業單位,協助就業脫貧服務如下: 1.就業之路我伴您:因應本縣地緣狹長,導致民眾找工作資訊獲得未能平均,且外出就業不易、交通耗時,賡續辦理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就業轉介服務,針對有意願或有工作能力未就業之民眾,提供個別化需求轉介服務,並運用專業社工人力提供就業服務及相關資訊提供及就業交通補助,增加更多的就業選擇並提高外出就業意願,減少鄉鎮市差距。 2.成功就業您有我:針對外出就業有困難之民眾排除其障礙,以專人協助提供心理支持及家庭需要資源連結,讓其安心外出就業,強化自我能力,以維持家庭經濟;另與轉介之就業服務站,每三個月開立轉介後追蹤會議,以利探討轉介後民眾就業情形及未成功就業之原因,並由社工人力進行專人後續追蹤及記錄。 3.開拓機會創就業:與捐助人或廠商、公司協調開立工作名額,為更多弱勢家庭增加工作機會,並與勞工處協調補助其廠商,以利公司可進用更多工作人員,共創安居樂業雙贏局面。 4.一技之長就業去:培訓有就業意願無法順利就業之民眾,轉介至勞工處進行相關專長職業培訓,一來可獲得其專業知能為自己未來築夢達成、二來受培訓期間亦可獲得勞工處相關給付,減輕其家庭經濟負擔。
(三)培力社區組織以強化在地防災與避難收容能量 1.「我收容、你安心」:提升災害避難收容處所收容能量,優化避難收容空間環境。考量轄內災害種類、災害規模、人口分布、地形狀況等致災屬性與潛勢風險,盤點尚未規劃為避難收容處所之學校、廟宇、教會、社區活動中心或安全之公共設施等空間,並輔導各公所選定該處所為避難收容處所,以因應災時民眾安置收容之所需。2021年收容能量預計達轄內人口總數13%之目標。並將99%避難收容處所之環境空間打造為皆能收容安置長者、行動不便者及弱勢民眾。 2.「在地一起、防災一體」:結合在地力量,充實社區自主防災之照顧能量。透過災害防救深耕第三期計畫輔導與推動在地社區組織、非營利機構與志願服務團體等能量投入社政防災工作與災時進駐避難收容處所,以協力開設與收容等相關事宜,2021年達轄內全數鄉鎮市之組織與團體皆有投入運作計畫之目標。
(四)脫貧方案 脫貧服務,透過「就業服務」、「資產累積」、「教育投資」、「社會參與」及「社區活動」等方式協助弱勢家戶自立。就業服務部分,有上述之幸福微整形脫貧就業方案,其他服務計畫為: 1.「資產累積」 (1)推廣兒童與少年未來教育及發展帳戶: A.加強宣導曝光,提升能見度: 本帳戶為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兒童、長期安置的失依兒童於出生時就預先建立一個帳戶,鼓勵家長及早為其兒童儲存未來的教育基金,可以投資貧窮家庭兒少的教育資本,降低他們的貧窮家庭背景對他們的影響,增加他們未來的發展機會。為提升本帳戶的曝光度,針對符合資格者寄發通知單及電話聯繫,並將尚未加入帳戶者由社工進行訪視,了解不參與的原因。另外製作宣導資料,搭配社會處其他科室活動,可向民眾或業務相關人員宣導,提升方案曝光度。 B.規劃納保家戶參加脫困服務計畫: 搭配7區中心規劃以工代賑工作機會給予納保家戶,讓案家可以增加收入,提升參與帳戶之意願,預計8人。 C.建立儲蓄概念: 擬於107年度提升開戶率至35%。強化方案的對等提撥優勢,目的在於建構弱勢家戶儲蓄的概念,並透過納保後的儲蓄狀況作為關懷指標,連結「就業服務」。
(2)第三代脫貧儲蓄方案-弱勢家戶家長儲蓄脫貧方案: A.先前本縣脫貧儲蓄的服務方案,都以學生為對象,然雖提供學生就學期間的能量,但僅為個人層次。本次擬定以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的家長,提供為期3年的資產累積脫貧方案,透過每月定額儲蓄並完成方案之規定,3年後政府將提供對等的提撥金補助,俾利參與家長運用至創業或就業上,提升家長社會參與及社會適應力,建構並強化家庭能量。 B.規劃課程內容主要依循團隊力建構、財務管理、技能培育等核心來做設計,藉由方案團體的互動協助家長之間建立互助支持網絡,財務管理相關課程強化家長理財知能,另外結合協助媒合技能學習機會,以精進自身專長或學習第二專長。 C.本方案結合勞工處、就業服務中心提供職訓相關訓練課程,讓家長可以藉由課程累積知能與技術,增加日後就業或創業的競爭力。 D.另外參與對象為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長,也可透過本府「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庭促進就業方案」協助媒合就業,以提升其轉介率。本方案經費除向中央申請補助外,亦需媒合民間單位提供對等補助金辦理本方案。
2.「教育投資」 (1)屏東縣聯合助學脫貧自立方案轉型計畫:檢討現行補助機制,擬增設原為福利家戶,但因故未能續予列冊照顧者,透過社工評估將服務擴及邊緣戶家庭。另重新評估已領有福利身分者享有教育系統補助者其補助項目及額度,讓資源可以運用給更需要的弱勢學子身上,並避免資源重複。 (2)增加產學合作機會:媒合捐助者之企業,提供就讀相關科系或有興趣該產業的學生,透過工讀或是見習的方式,讓學生能了解真實職場的環境,對於未來就學或就業的選擇能夠有方向。 (3)志願服務、體驗學習:檢視申請脫貧自立方案之學生,常有志願服務時數不足之狀況;此結合物資實體銀行,提供志願服務,以及透過參與,學習店面營運的知能與學習機會,有助於見習職場、職業體驗的機會。
(五)春節送暖歲末關懷活動: 1.每年9月開始規劃辦理活動,並盤點慈善單位所在鄉鎮市,透過各鄉鎮公所調查有自行辦理春節送暖之單位,進行整合。逐步建構由在地慈善單位認養在地鄉鎮市的模式,除讓資源得以不重複,也建立捐贈單位與自我地方的連結度。 2.透過活動影片製作影像紀錄,並透過屏東新聞、縣長臉書等媒體協助進行成果撥放,以期外界瞭解方案,經由認同而增加認助加入。 3.於每年4月前完成該年活動成果冊並寄發給各認養單位,建立責信以及捐贈的認同。
二、兒童及少年福利 (一)推展友善育兒措施 1.分區設立托育資源中心,強化公私協力照顧能量,提供新手父母育兒諮詢及相關資源媒合。 2.強化家庭服務體系,尊重多元價值,積極結合民間資源辦理兒少社區照顧,建立在地化福利服務體系,避免兒童及少年受到疏忽,培養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全發展。 3.建構居家式托育人員(保母)托育管理制度,提昇居家式托育人員專業知能,以保障托育品質,並落實居家式托育人員之登記、管裡、輔導、監督,藉以建構優質專業體系,落實平價居家托育服務理念。 4.強化社區兒少照顧服務據點與家庭福利服務中心之連結,透過公私部門、跨網絡合作,建構完整社區服務資源網絡以提供家庭支持服務體系,協助並預防各類家庭危機之發生。 5.設置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降低照顧支出,減輕家庭照顧負擔。
(二)提供青少年活動參與、培力社會參與能量 提供青少年學習與休閒空間,深耕青少年意識培力,強化青少年多元的創意與活力,並擴展青少年行動的影響力,以增加其自信和社會適應力。
三、婦女及家庭支持 (一)增進婦女培力、社會參與 1.深根婦女意識培力,強化女性社會參與:透過系統化的培力規劃,並藉由婦女團體初階陪伴討論,進階性計畫撰寫,最終能獨立進行婦女培力課程,鼓勵婦女關心公共議題;發展具在地特色之婦女培力機制與運作模式,培力婦女成長。 2.運用女性夢想館,規劃系統性的婦女培力課程,提供「學習」、「溝通」及「展演」平台等多元化服務,協助婦女自我成長,提升社會及公共事務參與。 3.辦理多元文化市集:持續辦理新住民相關議題講座,並搭配新住民市集,達到新住民及其二代培力與經濟獨立。
(二)降低婦女照顧負擔 鼓勵婦女就業,增進婦女就業機會,辦理托育費用加碼福利服務。
(三)家庭支持 1.配合警勤區採公設公營模式建置區域型家庭福利服務中心,提供全齡友善公共服務館室空間,發展共融遊戲場,打造兒少、身心障礙者及家庭無礙休閒環境,達到寓教於樂及無礙社會參與友善環境,並擔任社會處各項福利窗口,確認服務需求,有效連結資源,提供幼兒、兒童、青少年、婦女、老人及身心障礙者便利可及的福利服務。 2.積極發掘家中有未成年兒少、身心障礙或列冊中高危機獨居老人之家戶,因未領取社會福利補助邊緣戶或因重大變故等因素阻礙其基本生活發展,社工提供主動訪視關懷服務,協助弱勢家戶連結資源,改善生活環境。 3.發展家庭能量補給站相關服務方案,提升弱勢家戶自立、親子互動、與家庭照顧能量,以強化家庭功能發展。 4.規劃家庭福利服務中心彈性辦公時間及春節暨連續假日(3日以上)服務不中斷的方案,以因應民眾特殊性需求,提供不打烊服務。 5.興建或增修恆春、內埔及鹽埔社會福利綜合館,強化全人照顧服務,拓展家庭福利服務中心服務功能。
四、老人福利 (一)提升高齡友善服務環境 1.積極爭取衛生福利部前瞻基礎建設-公共服務據點整備-整建長照衛福據點計畫經費,修繕本縣公共閒置空間並進行工程發包。 2.補助各鄉鎮市公所老人文康中心無障礙環境改善暨設施修繕需求,以建置高齡友善空間。 3.持續輔導閒置空間場館委託管理單位,增進高齡長者服務內容、提高社會參與,使其成為屏東縣在地特色之重要社會福利設施。
(二)強化長者社會福利服務 1.定期關懷訪視本縣列冊獨居老人,建置獨居老人需求評估指標與危機分級,提供符合所需之關懷服務。 2.辦理65歲以上老人免費乘車服務,逐步拓展路線,以符合高齡者實際使用之需求。 3.針對長者需求及福利服務供給情形進行研究調查工作,以檢視政策不足或需改善的措施,以周延服務效益。
(三)致力建構長者服務互助網 1.提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村里涵蓋率,朝一村里一據點目標邁進,並導入多元學習課程,持續培育據點志工,穩定服務品質,以利據點永續經營。 2.依長照2.0之ABC資源類型作適切資源分配,達成建立縣內綿密化長照服務網絡之目標,完成九如高齡者照護園區、鵝鑾鼻老人多元活動中心及潮州長青幸福館場館委託。 3.鼓勵民間團體辦理長青學苑,提供高齡長輩學習、成長的機會。
(四)辦理多元活動增進長者服務品質 1.輔導本縣長期照顧機構導入自立支援照顧模式,培訓種子於長期照顧機構實作,精進專業照護知能;另辦理自立支援照顧模式體驗營,帶領機構實作與督導,培力機構人員導入操作能力,提升機構照顧品質,落實人性化照顧。 2.辦理世代融合或多元類型活動,以提升民眾參與意願,增進多世代族群共融。
五、身心障礙福利 (一)增進特殊弱勢身心障礙者個別化服務 1.結合ICF需求評估提供個別化服務:依不同障別及活動參與,環境互動的需求評估結果,結合身心障礙成人個管中心及各身障者服務團體,主動連結適切的福利資源,降低障礙因子,提升生活品質。 2.賡續辦理障礙者生活重建服務:對於中途造成身心障礙之個人及早介入,提供肢體障礙者、視覺障礙者、精神障礙者其家庭等,重建所需之身體復健與自理能力學習,心理諮商與關懷支持,俾早日走出困境,重新自立生活與增進參與社會機會。 3.強化特殊困難個案管理服務:對於不同生涯階段之轉銜服務、遭遇特殊困難之身心障礙家庭、雙重老化家庭、獨居身障者、遭遺棄虐待或需保護監護之身心障礙者家庭,建立社區通報及個案管理、在地協助網絡。 4.推動潛在性身心障礙者關懷服務創新方案:以偏遠或原鄉離島等區域優先,逐步篩檢具潛在風險或危機之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運用專業社工人力進行評估、派案,視需要轉介在地相關身障資源單位提供服務,並評估需求與服務之落差,連結整合或提升服務之質量。
(二)強化身心障礙者個人照顧及家庭照顧者服務 1.加強居家到宅照顧服務:配合長照2.0加強辦理失能身心障礙者居家身體照顧及家務協助、居家送餐、居家復健及居家護理,加強到宅評估服務及社區式日照、托顧、喘息服務等資源點面,以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 2.擴增社區式日間照顧支持服務:持續佈建社區型的日間照顧、作業設施、社區居住及家庭托顧等服務、期能達到每鄉鎮均有照顧服務處所與資源點之涵蓋率,以滿足不同需求之身心障礙者在日間仍持續有生活照顧、自理訓練、技藝學習、人際互動的機會。 3.便利身心障礙與失能者輔具服務:增設屏中區及屏南區輔具服務分站,結合偏遠及在地社福及長照處所,成為輔具租借諮詢評估等巡迴據點並提高巡迴率,降低輔具服務城鄉落差。並落實辦理輔具整合申辦窗口及出院準備服務,藉由使用輔具提升身障或失能者走出家門,降低社會參與之困境,及降低照顧者負荷與風險。另結合民間輔具廠商,規劃辦理輔具租賃服務與試辦實物給付,提高福利輸送之便利性。 4.培力社團組織公私協力充實照顧能量:透過身心障礙福利服務資訊平台,使團體間資訊流通無礙、互助共享。定期辦理身障團體及機構業務聯繫會報暨在職訓練,培植團體計畫撰寫與執行能力提升服務品質。對於照顧服務導入專家巡迴輔導計畫、獎勵金制度、嚴重情緒障礙者輔導專團及教案活動設計交流與觀摩及建立指引手冊,縮短專業落差。鼓勵團體彙整實務經驗適時發表成果。 5.辦理相關需求及福利服務研究調查:針對身心障礙者需求及福利服務供給情形,進行多樣性行動研究調查工作,冀能檢視政策不足或需改善的措施,以周延服務效益。
(三)提高身心障礙者個人生活力與社會參與及融合 1.新設本縣身障者福利資訊推播服務:促進縣內身障者取得資訊之可近性,減低資訊落差,增進了解身障福利以提高參與社會及權益維護。 2.試辦設置自立生活支持服務中心:培力障礙者,學習自我選擇、決定與負責的能力及態度,並提升障礙者對自我權益的維護及倡議能力。 3.培力民間社團共同參與與融合:透過相關團體或單位的資源合作與連結,辦理在地化文化生活、才藝、休閒活動與學習性課程,增進健康與社區融合,另賡續屏中區身障資源中心經驗,新設屏南區身障者資源中心,提高各區域身障者參與服務之可及性。 4.提升復康巴士交通運載的能量及服務滿意度:持續募集及增購復康巴士及旅遊復康巴士,滿足身心障礙者各項行動需求。另建置身心障礙者復康巴士網路客服預約訂車系統,提供民眾多元化的預約訂車方式,並透過系統數據進行相關數據分析,瞭解訂車量尖離峰時段、各區使用差異,擬定修正相關用車機制或不同時段車資費率,提升車輛使用效能。另提供身障者及其家屬戶外輕旅行行程,鼓勵行動不便無法自行外出之身障或失能者家屬,可利用旅遊復康巴士增進外出機會。 5.運用輔具器具或協助措施增進參與力:透過盲用科技資訊技術、手語、視訊或同步聽打服務、溝通輔具、易讀與標示等協助措施、提升各身心障礙者意見表達及獲取資訊的機會,鼓勵參與公共政策。
(四)致力CRPD精神消除歧視促進平權尊重 1.辦理認識身心障礙者活動:辦理體驗活動以促進民眾認識身心障礙者,消除對其偏見及造成障礙的環境因素,鼓勵身障者或團體藉由多元才藝或是志願服務參與社會,展現能力與貢獻,使機會均等與獲得尊重。 2.培力身障朋友並積極關心權益保障:帶動身障朋友為自己權益發聲融入社會,有效溝通與參與互助,督促社會整體友善作為。並透過跨單位權益推動小組,積極關心身心障礙者之平等權益,以營造通用無礙及友善的資訊、交通、用餐、藝文、休閒、旅遊、醫療、活動等融合環境,維護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
六、社區發展 (一)提升社區整體素質,充實在地組織照顧能力 1.建置完備的社區資訊平台:透過網站即時上傳並更新法令與最新訊息,建立社區資訊系統(CBASE)登錄各社區會務及補助動態,以及定期舉辦各項補助計畫說明會等方式建置多元化資訊平台,提供公部門社區業務人員得檢視社區運作狀況,以利規劃推動社區輔導策略,更促進地方各社區資訊獲得之可近性與可及性,增進社區人員相關知能。 2.推動社區工作人才培力:藉由ㄧ對ㄧ社區會務輔導、辦理社區基礎會務及進階業務課程、引薦專家下鄉實地輔導及辦理社區業務工作坊等分級輔導之方式,培植社區人才,儲備社區工作種子師資,並媒合社區人才輔導新改選之潛力社區,提升社區人才自我價值與成就感,成為公部門輔導社區的協力夥伴。 3.發展社區互助協力圈:透過辦理協力共識會議,連結鄉鎮內社區,促進在地社區維繫情感、資源共享,並藉由共同執行計畫的過程,使社區彼此間人力、物力相互支援與經驗分享,促成地方社區形成互助協力圈,進而培力鄰近的起步型及潛力型社區,營造各鄉鎮良性互動、互助共好的社區發展工作型態。 4.建置區域性社區資源網絡平台機制,由公部門定期串連在地民間組織,有效整合在地資源充實社區照顧能量。
(二)促進社區多元發展,自主自立永續經營 1.鼓勵社區參與各項計畫提案:鼓勵成熟型社區依據在地特色及優勢面向,自主規劃提案並執行各項計畫(社福、文化、環保、產業等),除了改善社區軟硬體的具體成果,更累積社區人力物力資源,建立社區回饋機制,得以使社區永續經營。 2.推動社區好讚認證制度:透過辦理「屏東縣社區好讚認證計畫」,鼓勵社區居民自主意識抬頭,並輔導社區推動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景觀營造、社區環保等6面向,藉由認證制度增進社區推動各項業務之意願並提升成就感,進而鼓勵社區多元化發展,並將成果回饋在地居民。
七、社會工作 (一)藉由社工員分級訓練及社工員人身安全維護規劃,促使家庭福利服務中心發展成為能由下而上、主動積極的學習型組織,以提供民眾更適切的服務。 (二)創造社工員直接或間接的福利,如於偏鄉服務社工員提供員工宿舍、薪點升遷等機制,以穩定社工員流動率;提昇社工員取得專業證照之比例,以帶給民眾穩定且優質服務。
八、志願服務 (一)增進民眾及企業社會參與,鼓勵參與志願服務 1.辦理多元行銷宣傳管道:增加接觸民眾及企業團體認識志願服務的機會,並協助媒合辦理各類服務、教育訓練。 2.擬定多元獎勵創新機制:提供企業團體服務諮詢,結合本縣旅遊資源推動多元體驗服務套裝行程,吸引企業團體投入長期志願服務工作。 3.舉辦志願服務博覽會:調查並廣邀學校服務學習方案、中小型企業團體企業志工方案共同辦理博覽會,並邀請志工運用單位設攤宣傳及舉辦分享會,以提供有意願參與志願服務者能在博覽會上認識各種志工服務類型,並促成服務機會。 4.增加志願服務榮譽卡使用度:連結各類多元優惠方案與店家,並建置便利化榮譽卡優惠商家查詢平台、製做核發便利攜帶型附卡,使更多志工使用榮譽卡與掌握優惠資訊。
(二)強化運用單位管理素質及輔導機制 1.舉辦運用單位督導創意營:藉由志工督導創意營,充實運用單位服務模式,創造創新服務需求進而提升志工服務價值與成就感。 2.落實運用單位依法運用志工:分區辦理運用單位巡迴輔導,加強志工管理機制及正確法規概念,保障志工及單位權益。 3.出版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實務工作手冊:編彙各類志願服務相關表件,提供運用單位管理志工操作範本,便於內部管理及志工業務完整交接。 4.建置運用單位滿意度共享平台:提供志工隊成員及民眾填寫參與運用單位服務後滿意度,透過大眾簡單撰寫評論及編修,使民眾更加了解單位以提升志工參與意願並策勵運用單位發展。
(三)推行資訊電子化,強化雲端系統建置 1.舉辦資訊系統教育訓練:協助志工團體完整建立志工基本資料、服務時數及教育訓練等紀錄;下鄉辦理資訊系統巡迴諮詢服務,至各鄉鎮志工單位提供諮詢,並協助解決操作問題。 2.拍攝操作志工系統影片:拍攝志願服務資訊整合系統操作項目教學影片,上傳至志推中心網站與FB志工網,提供志工運用單位管理者自學。
九、保護服務 (一)建置保護案件篩案組服務角色與功能,強化各網絡責任通報品質,並有效依據個案需求,精準適切分妥適服務系統,避免無效派案,延宕個案服務時效。 (二)協助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害、性剝削、兒少虐待或疏忽等各類保護性案件,因應個別及家庭多元福利需求,即時提供庇護安置、緊急安置、法律扶助、經濟協助等服務,確保個案基本保護並獲得妥適照顧,更積極建置長期機構安置個案永久性計畫服務模式及自立脫貧服務方案。 (三)定期召開網絡會議及訓練課程,建構在地化防治網絡整合資源服務模式,並關注跨性別(同志)及跨文化(原住民、新移民、客家族群)議題,提供具特殊性與文化性的個別化與多元性服務策略,保障被害人權益。 (四)強化警政、衛政、教育、司法、勞政及民間單位等跨網絡整合服務功能,著重團隊決策模式,有效發揮家庭暴力高危機網絡評估、重大兒少虐待、性侵害犯罪偵查之功效。 (五)透過專業課程訓練培植社區防治種籽教師,發展各類保護案初級預防機制,強化社區宣導能量,發揚鄉村鄰里互助精神,於社區據點設立簡易家暴諮詢服務,建立社區守護天使機制,延伸社區關懷守護功能,提供低危機個案獲得即時協助,並因應民眾特殊性需求,提供不打烊服務。
十、其他(凡無法歸列於上述九類者,例如人民團體、合作社) (一)合作社業務 1.提升合作社經營能力 (1)提升合作社人員專業能力:針對合作社社員、理監事及聘任人員辦理合作社理念、財務稅務研習、社務經營等課程,促進合作社健全發展。 (2)強化社間合作:透過辦理合作社聯席研討會,邀請各類別社場提出合作社經營困境、政策建議、提案討論並邀請績優合作社分享合作社經營訣竅,提供合作社交流空間,運用彼此優勢長處相互合作,提升社場參與社間合作之成效。 (3)定期查核評鑑:每年度舉辦合作社考核,針對合作社業務、財務、社務評比並獎勵績優合作社;定期辦理合作社查核,會同查核委員輔導合作社並提出改善意見,導正合作社運作方向。 2.合作事業發展輔導 (1)合作社業務多元化:鼓勵合作社經營多面向業務,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除辦理居家服務業務,辦理日間照顧、喘息服務等相關業務,增進共同需求者交流,深入社區,落實福利社區化。 (2)樹立合作社品牌形象:鼓勵合作社自創品牌並申請合作商家,如國旅卡、銀行特約、志願服務榮譽卡…等,提升合作社品牌曝光度,並將旅遊勞動合作社與社區遊程結合,打造觀光新路線。 (3)增強合作社與社會福利連結:輔導有意籌組合作社者、籌組中合作社、已立案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年度法定公益金協助各項福利服務推動,充實社會福利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