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發展簡介: |
(一)社區現況: |
本縣位於台灣省最南端,西濱台灣海峽,東臨台東,南臨巴士海峽,北壤高雄縣,東西寬47公里,南北長112公里,地勢東為高山蜿蜒地帶,西為沖積平原,面積2.776平方公里。 本縣轄區遼闊,有33個鄉鎮 市,464村里,目前成立466個社區發展協會。由於財政困絀,使得每年編列的社區發展預算有限,但本府工作人員並不因此氣餒,在縣長領導之下,除主動輔導各社區向中央申請經費補助外,並積極輔導各鄉鎮市公所推行社區發展工作,廣結公、私部門力量,應用社會資源,投入社區發展工作。 |
(二)社區發展協會概況: |
社區發展協會→469個,
社區活動中心→244座
社區長壽俱樂部→261個
社區媽媽或成長教室→304組
社區守望相助隊→95隊 |
(三)社區發展輔導理念: |
★推展社區工作一直以來,中央與地方編列許多的經費與資源投入,但有三個問題一直沒有被重視:
第一、社區有沒有依法運作?各項經費或資源的爭取有沒有獲得授權?執行後有沒有交代?
第二、推展社區工作的資源是否有被運用到公益層面?是僅社區會員獲利還是社區居民受益?
第三、災民歷經重建的階段後,原本社區或部落的機能是否能夠延續發展?
為使社區能夠依法營運,造福社區居民,培力災後弱勢回歸主流,特辦理下三項業務:
★1.社區業務平台建置:
(1)目標:
◆為使社區主管機關與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資訊同步、聯合輔導、資源整合,以落實效能提升。
◆知能資訊化,為避免人員異動產生知識及經驗斷層,使專業能夠 維持、經驗能夠傳承。
(2)策略:
◆建置公所網絡: 建置公所對口通訊資料群組,隨時發送與同步各項社區訊息,定期舉辦聯繫會報。
◆資訊化管理及運用: 對內部及公所聯合建置雲端平台,管理系統與公所、本處同步,俾利資源整合;對外建置完整網站提供會務、業務運作所需工具及知識。
◆精進輔導模式: 社區各項陳報資料與公所各留存乙份,由府所建立雙層輔導機制,並透過研習加強公所本質學能培力列席與輔導的能力。
◆知識普及: 鼓勵公所與社區舉辦會務研習,得申請本府派員擔任無給薪講師或 提供教材,並鼓勵公所儘量列席社區各項會議,以隨時掌握社區概況。
★2.誘導社區活化:
(1)目標:
◆促成社區發展協會組織社區志工,並藉由執行各項社區工作與社區營造的方案計畫,凝聚社區共識。
◆鼓勵社區發展協會依社區需求,進而結合社會資源,培育社區工作人才,促進社區多元永續發展之功能。
◆補配合本府『安居大社區-好讚認證』政策,鼓勵本縣社區發展協會展現社區活力、社區特色,刺激社區相互學習。
(2)策略:辦理魅力社區專案計畫與推動『安居大社區-好讚認證』計畫。
◆提出計畫申請之單位數。
◆受補助與受獎勵之單位數。
◆接受單位執行之效益。
★3.災後社區再出發:
(1)目標:
◆設置社區培力據點,透過培力人員達成社區自主能力及照顧社區內的居民與具備能量進行發展。
◆設置培力督導人員,進行本計畫之經費審定、督導考核等工作,並配合內政部規定,定期彙整執行單位填報服務成果函報等資料。
(2)策略:
◆設置社區培力據點,透過培力人員達成社區自主能力及照顧社區內的居民與具備能量進行發展:
本縣設置12處培力據點,每處據點均應成立工作推動小組,分別設置1名社區培力人員,持續培力莫拉克重建區社區組織加強參與公共事務,加強社區自主重建力量其主要任務為:達成公私部門間高度整合及聯繫、組織陪伴、尋求資源、策略聯盟等業務。
◆設置培力督導人員,進行本計畫之經費審定、督導考核等工作,並配合內政部規定,定期彙整執行單位填報服務成果函報等資料:
由本府督導考核計畫之執行,透過已建立之社區培力服務網絡,提供更具體之培力經驗,並定期召開相關會議及辦理並督導執行單位舉辦相關聯繫座談會議、在職訓練、觀摩活動等方式,提升培力據點與社區組織幹部之發覺社區所擁有的資源及文化,進而鼓勵居民參加社區行動,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進而達到跨區整合,增進服務據點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