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mobile_menu
:::

島嶼常見植物圖鑑

由於本島屬珊瑚礁的地質,因此全島的植物組成以適生於珊瑚礁上的植物為主,為適應特殊的生育環境,植物大都具有抗風、耐鹽、抗潮、耐旱等特性,而植物體常具有絨毛、葉小、肉質、革質或根系深根;或者果實具纖維化組織,使果實可以漂浮於海上,藉水傳播等。


水芫花
水芫花 (Pemphis acidula J.R. Forst. & G. Forst.)
地點: 中澳沙灘
介紹: 別名海芙蓉。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海岸。為常綠性小型灌木,緊貼著海岸邊的珊瑚礁石生長。葉厚肉質狀,在冬季呈黃綠色,嫩葉及花序都具毛茸。花白色或略帶粉紅,花瓣六片,皺縮狀。它能忍受鹽霧海風,一年四季都在開花結果,且生長形態特殊,因此常被盜採作為盆栽。島上僅在龍蝦洞發現,非常值得保護。希望大家在觀賞的同時,也能好好愛護。

相思樹
相思樹 (Acacia confusa Merr.)
地點: 白燈塔
介紹: 相思樹為常綠喬木,最高可達約15公尺,冠幅可達約10公尺,幹徑寬可達約60公分,樹幹略微彎曲,表面摸起來平滑無刺,隨著樹齡增長會變為粗糙,表面灰褐色,內部淡紅色。葉子呈披針形,像鐮刀狀的彎曲,長約10公分,其花為頭狀花序,呈金黃色的球形小花,每年在5、6月間盛開。

海埔姜
海埔姜 (Vitex rotundifolia L. f.)
地點: 多仔坪潮間帶
介紹: 別名蔓荊、白埔姜、鹹水豆。屬於半落葉蔓性灌木,在冬天東北季風吹襲時,就會開始落葉。不論是沙灘、石礫堆或珊瑚礁岩上都能成片著生,非常適應海濱惡劣環境,廣泛的生長在台灣全島海濱。枝葉具灰白色柔毛,葉揉有濃烈芳香,花為紫色,果實成熟時為黑色。它的果實即俗稱的「蔓荊子」。

海檬果
海檬果 (Cerbera manghas L.)
地點: 美人洞
介紹: 別名山檨仔。海檬果的果實一顆顆豐碩的垂掛在樹上,成熟時由綠轉橙紅,像極了我們吃的檬果,令人垂涎欲滴,忍不住想摘下來品嚐。等等!大家別衝動!這可是夾竹桃科的植物,是有毒的,不能吃。它因為長的像檬果且又多生長在海濱,因此稱海檬果。它的內果皮有豐富纖維質,能在海上漂流且又耐潮風、抗旱,所以是很好的海岸防潮樹種。另外它的花朵白色,中心淺紅色,非常清雅美麗,十分有觀賞價值。

臭娘子
臭娘子 (Premna serratifolia L.)
地點: 露營區、蛤板灣、烏鬼洞
介紹: 別名牛骨仔、厚殼仔、台灣魚臭木。靠近它採下葉子搓揉後,會有股難以言喻的特殊氣味撲鼻而來,因此又稱台灣毛魚臭木。由於生活在貧瘠惡劣的環境,如珊瑚礁岩及海濱灌叢,而有厚的角質層及絨毛密被等機制,以減少水分迅速蒸發和降低輻射能的吸收。淡綠的小白花可以吸引美艷動人的蝴蝶前來駐足。在蘭嶼,原住民則是可以利用搭建成船屋屋頂梁柱的材料之一。

檄樹
檄樹 (Morinda citrifolia L.)
地點: 沿岸
介紹: 檄樹為我們熟知的諾尼果(Noni),已由醫學證實有特殊藥用價值。它是常綠性小喬木,葉子對生,花白色,果實為聚合果,成熟時為淡黃白色,多漿可食。分布於熱帶亞洲、澳洲、及太平洋諸島。台灣僅產於南部海岸森林內,於小琉球則生長在厚石裙礁的珊瑚礁岩上,數量不多。

濱刀豆
濱刀豆 (Canavalia rosea(Sw.) DC.)
地點: 蛤板灣、美人洞
介紹: 別名三腳別。在小琉球島上的海岸沙地都有它成片蔓佈的芳蹤,數量之多,可以和馬鞍藤相比,也是海岸沙地主要的代表植物之一。它屬於多年生攀緣或匍匐性植物,植株可以耐鹽、耐風及耐瘠,因此是優良的防風定砂植物。紫紅色的花朵,成串的肥厚果莢,都是它容易讓人識別的特徵。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日本、琉球和台灣海濱沙地等。

欖仁
欖仁 (Terminalia catappa L.)
地點: 美人泂、蛤板灣
介紹: 別名枇杷樹、雨傘樹。秋天葉轉紅片片落下,呈現了秋天的蕭瑟之美。側枝水平開展輪生,葉子叢生枝條頂端,遠看就好像一把大雨傘,是夏天乘涼的好去處。核果扁橢圓形,周邊有龍骨狀突起,中果皮纖維質,能隨海漂流傳佈。將果實敲開,取出果仁可生食,口感與杏仁相似,十分順口。產於台灣南部及蘭嶼海岸。為良好的綠美化樹種,是島上常見的行道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