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環寶螺 (Cypraea annulus) 地點: 肚仔坪潮間帶 介紹: 金環寶螺Cypraea annulus為小型的寶螺,殼長約2.5~3公分,殼緣稍扁,殼的背面中央較為隆起,以淺灰或灰黃色為底,綴有一橙黃色但前後兩端沒有連接起來的環狀線條。殼的側面至腹面均為白色,殼體並無其他斑點。本種棲息在潮間帶的珊瑚礁質底、岩石質底以及砂礫質底。 |
| 黃寶螺 (Cypraea arabica) 地點: 尚無資料 介紹: 殼長約3公分,殼色為白色至淡黃色。於古代曾作 為貨幣,又稱貨幣寶螺。 3cm-long, white to light yellow shell. Used as currency in ancient times. 金環寶螺、黃寶螺,傻傻分不清楚! 兩種在本地數量都很多,兩者區別特徵為有無橙黃色環紋。 Money cowries, gold-ringed cowries, who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Both are present at Little Liuqiu in huge numbers, and the way to tell them apart is to look for the golden-orange band around the shell. |
| 口鰓海膽 (Stomopneustes variolaris) 地點: 尚無資料 介紹: 口鰓海膽棘帶有墨綠色螢光,與梅氏長海膽習性相近。
|
| 白紋方蟹 (Grapsus albolineatus) 地點: 潮間帶 介紹: 多以岩表上藻類為食,腳爪具有濃密尖刺,可穩固攀爬於海岸岩礁或消波塊,並可直行移動,動作反應甚快。
|
| 星砂 (Foraminifera) 地點: 蛤板灣 介紹: 白淨的貝殼砂沙灘,除了貝殼與珊瑚之外,我們 還可以看到一粒粒的「小星星」。一般人可能以為牠 們是形狀奇特的砂粒,其實牠們正是「有孔蟲」的骨 骼。 有孔蟲是海洋中單細胞原生生物,牠會分泌鈣質 或矽質的外殼。平常利用偽足來捕捉食物,因此,外 殼在分泌時就會形成星芒狀或是有許多小孔,讓牠伸 出偽足,而死亡後,殘骸就會變成星狀砂粒。
|
| 泰來草 (Thalassia hemprichii) 地點: 潮間帶 介紹: 泰來草主要生長於潮間帶至淺海沙地上,其葉片有緩波作用,可加強水中之懸浮物質沉澱,常於沙泥地形成大片海草床,形成蝦蟹螺貝等潮 間帶生物的天然庇護所。
|
| 梅氏長海膽 (Echinometra mathaei) 地點: 尚無資料 介紹: 梅氏長海膽有各種不同顏色的棘,於珊瑚礁中鑿洞藏身,以啃食藻類為主。
|
| 雲雀殼菜蛤 (Modiolus auriculatus) 地點: 尚無資料 介紹: 雲雀殼菜蛤俗稱土鬼,常可於海草床或岩縫中發現,會分泌不溶 於水的黏性足絲固著於縫中,為當地主要利用的潮間帶經濟 物種。
|
| 黑海參 (Holothuria atra) 地點: 尚無資料 介紹: 體長約20公分,體色黑,體表常裹一層細沙可偽裝並防止曬傷,體液具有麻醉性毒。
|
| 硨磲貝 (Tridacna maxima) 地點: 尚無資料 介紹: 硨磲貝成體固著於珊瑚礁或洞穴中,殼表有鱗片狀突起,外套膜上有藻類與其共生,可行光合作用,色彩斑爛。
|
| 蜈蚣櫛蛇尾 (Opriocoma scolopendrna) 地點: 尚無資料 介紹: 又名陽燧足,漲潮時會舞動腕足以撿食碎屑,再生能力極強,受到攻擊時,會自割腕足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