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mobile_menu
:::

人文與節慶

在星空下跳舞的人

高雄市政府為紀念居住在打狗一帶的原住民族--馬卡道族,將一條路名改為馬卡道路。馬卡道族屬於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分支,居住範圍是現在的高雄市與屏東縣。

在屏東縣的馬卡道族,一般以聚落形態,散居在現在的屏東市(阿緱社)、萬丹鄉(上、下淡水社)、林邊鄉(放索社、加藤社)、崁頂鄉(力力社)、里港鄉(塔樓社、武洛社),在清康熙年間屬鳳山縣轄管,因此才有鳳山8社的名稱。

現存以夜祭聞名的高樹鄉加蚋埔社,一般認為就是屬於鳳山8社的塔樓社的一個聚落。現今的萬巒鄉佳和村所在的加匏朗,也是鳳山8社的一個聚落。

1885年,在清國統治下的台灣,正式脫離福建省成為一個獨立的省份,吹響圖治台灣的決心,起因在於11年前的1874年,在恆春半島爆發牡丹社事件,敲醒清國荒廢經營台灣的沈昏,決定在地理位置自成一方天地的恆春半島,建造以軍事防禦功能為主的瑯嶠城。

不久,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便在1888年推動化番政策,將1788年以來,在台灣實施正好1百年的番屯政策取消,全部變為一般平民,這些長年屯墾在目前屏東縣沿山公路兩側的熟番戶籍,一夕間消失。

因此,世代盤據著橫春半島的番社,大頭目必須因應化番政策,改稱為「頭人」或「社長」,連當時在恆春半島叱吒風雲的瑯嶠18番社總頭目潘文杰家族後代的頭目,也必須去掉頭目的頭銜,改稱為頭人。

一般台灣學界認定,所謂的熟番就是現在通稱的平埔族。而針對平埔族最早的系統性人口登錄與計算,是從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1898年成立的「臨時土地調查局」開始的,透過土地調查,同時進行籍貫普查。

當時台灣總督府對高山地區以外的族群,僅以3種籍貫登記,分別為閩、廣、熟(指熟番,平埔族),並以庄、里等行政區域類別,劃製台灣地籍圖。 依照日治時期劃定的1890年代屏東熟番分布圖,靠海與平原地區多被閩人與客人開墾生活,熟番只好往靠山的地域居住,而這也是清王朝時,熟番屯墾駐軍的地域。

當時的熟番分布,最北是現今的高樹鄉加蚋埔番社,沿著大武山腳一路往南,有高朗朗、新隘寮、番仔厝、老埤、萬金、赤山,直到現今的枋寮鄉新開部落一帶,恆春半島亦有平埔族的足跡。

至於屏東縣境有多少平埔族人,官方並無正式統計,主因在於,以台南地區西拉雅族為首的平埔族正名運動,雖然地方政府態度開放,但是中央政府仍未同意將平埔族列為台灣原住民的一支,導致平埔族正名運動受挫,也就無法統計約略的人數。

平埔族的傳統祭典最重要的是夜祭。祭典上少不了的貢品是檳榔,檳榔是平埔族婚嫁必備的物品,或者說,檳榔是平埔族生活中,絕對不能缺少的社交物品,在平埔族的信仰聖殿--公廨裡,固定要供奉檳榔,這些傳統至今依然保存在屏東縣的平埔族聚落。

夜祭主要祭祀的神明為阿立祖,祭典由尪姨主持,尪姨在平埔族群中的地位,類似天主教裡的神父,也像閩南人的桌頭或乩童,專責傳達天神的旨意,在族中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屏東縣最著名的平埔夜祭,非高樹鄉的加蚋埔夜祭莫屬。加蚋埔和高雄市小林村僅隔著一條高屏溪,兩處夜祭在台灣的平埔族夜祭中同樣知名,加蚋埔夜祭於每年農曆的11月15日登場。

夜祭祭典的重頭戲是「跳戲」,祭典中眾人把廟前大樹圍成一圈,搭配低沈的平埔族音樂挪動著舞步,每年夜祭都會有外地人來參觀,在穩靜中帶點熱鬧,相當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