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mobile_menu
:::

人文與節慶

種子落地便是情

1949年台灣與中國同在的大時代舞台中,以軍隊為主的大量外省籍人士,搭乘各式船隻渡過黑水溝,分批、分地、分時,移往台灣本島與澎湖、金門、馬祖等外島。

 

誰也無法預測,外省籍軍隊與住民也沒想到,原本以為只是暫時借住台灣,沒想到一住就是一甲子。從北到南的台灣各角落,由蔣介石帶領的國民政府將軍隊與眷民,安置在台灣各地,於是形成一處處群居的聚落,就是通稱的眷村。

 

當時,為了與閩南籍與客家籍聚落有所區隔,多以簡陋的竹籬笆在眷村周邊架起象徵性的阻隔。尤其在歷經1947年228事件後,台灣社群之間存在著一股隱形的不安氣氛。

 

在屏東縣各處,同樣存在著為數不少的眷村。多數集中在屏東市,現在在背包客間小有名氣的青島路一帶,便是當年以孫立人將軍部隊為主落腳的地方,非主流部隊或者比較晚到台灣的零星部隊,最遠散居到里港鄉、恆春鎮、高樹鄉一帶,外省籍人士移入客家地區則以潮州為主要地區。

 

里港鄉的定遠、信國社區,是滇緬後撤的國軍組成的社區,屏東市的自由新村、潮州鎮的風尾社區、高樹鄉的虎磐社區,則是大陳島和一江山的住民遷入建立的眷村,大陳人在屏東縣建立的社區大約20個。

 

大體來說,屏東縣的眷村主要是空軍部落,例如屏東市的礦協新村、崇德新村、大鵬新村,潮州鎮的潮州新村、東港鎮的共和新村,都是空軍眷村主要聚落,共約25處,陸軍則是少數,僅約3處。(註1)

 

至於移入屏東縣的外省籍人口統計,在1990以前的身份證上,有著外省人的註記,但是從1991年以後取消這種族群分別的註記,改以出生地登錄,因此外省人口統計只能掌握到1990年。

 

1949年遷入屏東縣的外省人口大約3萬多人,以男性居多,在1970年代前後達到高峰,最多將近10萬人,之後隨著第2代工作與婚姻關係遷出眷村,祖籍中國的外省人口在屏東縣快速下降。(註2)

 

在當時,眷村內的外省人生活條件相當,空軍、海軍薪俸高,相較下陸軍系統便顯得侷促許多,多數都以自己擅長的北方麵食為手藝開設麵攤,貼補家用開銷,特別是眷村美食牛肉麵,逐漸進入當地人日常生活的美食選單。

註1: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註1: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