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現有8個原住民鄉,世居的部落均依傍大武山而立,由北往南依序為三地門鄉、霧台鄉(魯凱族為主)、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人口數大約維持在6萬上下(註1)。排灣族的發源地嚴格說是北大武山,由於部落的自然流動,一般通稱大武山是排灣族的聖山,同時也是魯凱族的聖山。
屏東縣縣境內的原住民族主要以排灣族和魯凱族為主,其中魯凱族僅佔約1成左右,其餘多為排灣族。
在荷蘭統治時期與鄭氏時期,不曾對台灣東部有過具體的理番政策,因此史料缺乏,大約自清康熙時期的17世紀晚期,才有史料記載清國經略台灣東部的少量記載,但在清領時期以前都還沒有對台灣原住民進行人類學的調查與分類,多以番或生番稱呼台灣的原住民。
至於排灣族在歷史文本中首度出現,是在1899年日籍學者伊能嘉矩的<台灣蕃人事情>一書。魯凱族直到1935由移川子之藏等學者合著的<台灣高砂族所屬系統之研究>一書中,首度將魯凱族由排灣族獨立出來成為一支。(註2)
透過卑南古道,台灣島嶼南端大武山東、西兩側的原住民族,持續出現遷移現象,頻頻往來現今屏東縣與台東縣之間,族群間的通婚與經商行為,也導致在屏東縣的南大武山末端,持續存在少數來自東部的阿美族、布農族小型聚落,但是,時間一久便融進排灣聚落,現在已經不存在單純是阿美族或布農族聚落的現象。
魯凱族主要居以霧台鄉為世居地(註3),其餘7個原住民鄉均以排灣族為主要族群。在排灣族之間,由於部落起源與居住地點的不同,還細分北排灣族、中排灣族與南排灣族,3個分支的服飾與節慶略有不同。
排灣族至今仍保留嚴格的階級制度,是台灣原住民族中人口第2多的族群,僅次於阿美族。最上層為頭目家族,中層有巫師、貴族、勇士,各安其位,最下層則為一般平民,但並不禁止各層之間通婚,若有勇士迎娶頭目家族的公主,在族中的地位立即晉升為貴族。
排灣族的服飾與圖騰使用,相應著階級制度也有嚴格限制。例如雄鷹羽毛只有頭目才能佩戴,百步蛇圖騰則必須是貴族以上才有資格使用,部落的高貴象徵百合花更是公主才能繡在服飾或頭飾上。
排灣族最重要的祭典是5年祭,每5年才舉行一次。5年祭主要是祭拜祖靈庇佑部落豐收、平安,所以原本稱為祖靈祭,後來慢慢以5年祭稱呼。魯凱族則沒有個分支部落間共同認定的傳統祭典。
這幾年因為政府帶頭舉辦活動的關係,在不同的原鄉陸續出現新興的文化祭典活動,這些節慶並非是部落傳統慶典。例如,瑪家鄉有紅藜季,牡丹鄉有野牡丹季,一般都是以季節性的在地作物為文化季的主角。
陶壺、青銅刀與琉璃珠一般稱為排灣3寶,陶壺也是魯凱族部落裡社會地位尊貴的象徵,在階級制度分明的魯凱族中,只有貴族的陶壺上才能雕上百步蛇,一般平民使用的陶壺則不行。
以琉璃珠為首的部落傳統工藝,是排灣族特這幾年發展蓬勃的手感經濟產業,透過工藝師們的努力,如施秀菊、巫瑪斯、撒古流等工藝家,將傳統融入現代技法,發展出極為獨特的排灣工藝文化。另外,魯凱族的彭春林則以手工繡織技術見長,是魯凱族第一位男性手織布工藝師,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工藝師間名號響亮。
部落工藝師們純熟的工藝技術與令人讚嘆的創意,往往成為屏東縣政府餽贈外賓的伴手禮,同時也是總統府用以禮賓的台灣原住民工藝象徵。因此,越來越多部落年輕人選擇回到祖靈庇護的家鄉,全心投入工藝傳承的行列。
原住民如大武山泉水般清亮的嗓音,不僅在部落間吹起一股古謠傳唱的風潮,如泰武國小古謠隊、牡丹國小古謠隊,都已創出響亮的名號。此外,排灣族原住民進軍演藝事業的也不在少數,知名的流行搖滾樂團動力火車,兩位團員都是排灣族人。
漢名邱金士的奧威尼.卡魯斯,是魯凱族中現存最重要的文學家,年輕一代的學者則有台邦.薩沙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