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過黑水溝,閩南深耕屏東
在歷史的時間軌道上,台灣(古稱大員、台員)出現2次大移民潮,第1次是鄭氏時期的17世紀後期,大量的閩南籍官兵隨著鄭成功從鹿耳門進入台灣。之後定居在台南府城周圍,逐漸成為地方富商家族。
第2次大移民潮則是國民黨退敗台灣時的官兵與軍眷。自從政府實施族群開放政策至今,東南亞的菲律賓、泰國、印尼與越南4個國家,形成第3次以婚姻為基礎關係的移民潮,在台灣以新住民稱呼。
18世紀初期開始,透過清領初期治理台灣的「墾照制度」,幾個家族大量名為開墾、實則佔地,大量佔墾屏東平原各處,這些閩南籍的富商家族共有7大家族,範圍從現今的高屏溪右岸向屏東平原的方向拓展,佔墾行動最遠甚至到達林邊溪流域的放索社一帶。(註1)
閩南人從中國福建省遷移到屏東縣之前,屏東平原則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分支馬卡道族的活動範圍,大武山則有排灣族與魯凱族等兩個原住民族。
大體上,在台灣的濁水溪以南,多數村莊以閩南人佔多數,屏東縣也不例外,客家族群的比例約2到3成,原住民接近1成。因此可以說,閩南人的生活風格,包括食、衣、住、行各方面,已經融入在多數屏東人的生活經驗中,在選舉場合、在政府機關等等生活與政治面向,不需要刻意凸顯自己的閩南人身份。
在建築形制方面也是如此,甚至於客家人,因為與閩南人混居與通婚,生活經驗彼此渲染,客家聚落中依然保留的客家傳統風格十足的客家伙房,已經少見,客家聚落也跟閩南大宅一般,多以三合院為主形制為主,只能從堂號上盡力分辨是閩南聚落還是客家聚落。
因此,幾乎不可能從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美食中,梳理出什麼是閩南菜或者閩南小吃,這一點,跟進入長治鄉、萬巒鄉等等客家大聚落的街廓時,隨意可見標榜著客家美食的招牌,明顯不同。
走在街道上,幾乎不會看見標榜閩南美食的字眼,因為閩南族群的美食小吃到處存在。在衣著上,情況相同。一看見藍衫,就可以辨識出這是客家傳統服飾,看見百步蛇、百合花圖騰,便知道是原住民,很可惜,在日常生活中,見不到可以辨識身份的閩南人特徵。
當佳冬鄉客家聚落掛出新丁燈時,我們知道這是客家人的習俗與慶典,5年祭、小米祭是排灣族的傳統慶典,一時間,多數人說不出來哪些慶典與民俗,是專屬於閩南人的。
在以閩南人為多數的台灣族群文化經驗的流動中,似乎是頗為奇特的一種現象,或許可以稱之為「多數的失落」。其實,閩南人並非沒有專屬自己族群的傳統慶典,而是因為幾乎已經融入日常生活於無形。
農曆春節期間,九如鄉的夜晚陷入瘋狂的廟會氛圍,這是九如鄉三山國王廟舉辦約20年的王爺奶奶回娘家慶典,隊伍一路從九如鄉綿延直到麟洛鄉境,這則傳頌200年的閩客聯姻傳說,至今仍為九如鄉的閩南人與麟洛鄉的客家人,深信不疑。
3年一科的東港迎王祭典,便是純屬閩南人的慶典。迎王慶典登場,鞭炮與煙火照亮東港鎮的夜空; 此外,屏東市慈鳳宮媽祖廟香火興旺,大年初1總是擠滿持香祈福的信徒,滿州鄉的八保祭等等,都是閩南人專屬的慶典。(註2)
註1:請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
註2:請參考屏東縣志,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