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盛產「豬腳」享譽全台之萬巒,期開發溯至西元一六八六年清軍平台,清軍中部份客籍青年被安頓於今萬丹鄉四維村墾殖,其後萬巒先民由萬巒河(即東港溪)登陸官倉尾探查,見土質沃饒,遂由濫濫庄移至七過尾的庄坪聚居拓殖。西元一七一○至一七三○年間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金沙鄉來之林、鍾、陳、黃、李、溫、張七姓及梅縣來的李、鍾、黃等姓組織財團,絡繹不絕而來從事墾殖,因人、財兼俱,復客家先德對水利工程重視及林捷昌公等水利人才輩出,開渠引水,復力先民秉持胼手胝足、披荊斬棘之精神,以啟山林,遂成富饒樂土矣。
萬巒客家庄開庄順序以萬巒本庄、高崗庄、二溝庄最早、頭溝水、三溝水、泗溝水、五溝水次之,而鹿寮、硫黃、溝背、得勝、大林庄在後、成德庄為最末,所謂「先鋒堆」即此十三庄。而佳佐開發之移民大多由潮州、林邊遷徙而來亦多屬廣東潮州籍。而萬金庄開發、移民由內埔鄉老埤遷徙而來,西元一八四九年潘騰龍任通事與當時平埔族頭目潘清祐合作逐漸發展。「萬巒」名稱由來傳說甚廣。其一先民初墾時見巍峨大武山翠峰綿延如「萬」座「巒」峰遂以此命名。
至於「六堆組織」的產生乃先人鑒於開墾初期,清政府統治力量未逮、百廢待舉﹐遂依自治而維秩序,六堆組織乃應運而生。六堆組織除自衛外,更兼具推行自治功能,可謂是自衛自治制度對萬巒早期開設貢獻甚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