崁頂村
| 崁頂村位於本鄉東部,地勢高亢,自古以來四處低窪地區雨季常淹水,只有此處免於水患,就將此處取名為「崁頂」。 崁頂村清代屬港東上里轄區,包括崁頂、頭前厝、後壁厝、衙門口等庄,日據時期大正年之後隸屬高雄州東港郡新園庄崁頂大字一保,光復後以主要聚落「崁頂」為村名。 今崁頂村發展以北極宮為中心,人口現有747戶;3123人,是全崁頂鄉最繁榮、人口最多的村,也是崁頂鄉的行政樞紐中心所在。 |
園寮村
| 園寮村係由瓦瑤溝、田寮、社皮、社尾、南望安等五個小部落集結而成: *瓦瑤溝:昔日本地因開採泥土,以造磚瓦,形成一條溝,故名瓦瑤溝。 *田 寮:昔日祖先在此開墾田地耕作,並以草寮為居,故名田寮。 *社 皮:日據時代稱糖廠為會社,本部落位於糖廠外圍,就像會社之表皮,故名社皮 。 *社 尾:本部落位為糖廠(會社)之末端,故名社尾。 |
*南望安:本部落早先以種植荔枝聞名,種植面積廣,且以籬芭圍住,形成一荔枝園,原名叫荔枝園,光復後,因名不雅,更名南望安。 |
力社村
| 力社村昔日是平埔族馬卡道族居住之地,「麗麗」係平埔族語,意為美麗安樂之地。明鄭時期漢人渡台時發現此地番社番人特多,民風剽悍,漢人心慄於是取名「力力社」。迨俟滿清皇帝康熙命提督施琅率兵伐台,陳氏籌率族人自福建永春來台赴力力社之南墾荒,或以侵墾、或以騙取或以典購的方式取得番地,多數土番因窮困潦倒而流離失所。 |
還有一部土番因土地衝突事件而被漢人殲滅,一部土番被迫向萬巒、萬金及赤山一帶竄逃。更多數的土番被賜姓歸化或通婚漢化,並冠以「陳」姓或「潘」姓,嘉慶之後,本庄再無土番,力力社更名為「力社」,以表抗番有力,是為地名由來。 ◎力社─是力社村主要聚落,由鹽館路、舊店路貫穿,這二條老街據聞明末清初時為鹽商雲集之處,帆船可沿東港溪上溯至此,各式貨物批發零售,交易活絡,讓力社成為附近三十六庄的首善之區。 ◎崎仔頭 ─ 聚落位於力社村的東北角緊鄰在明治溪片畔,昔日該地因地勢高亢,位處力力社的頭頂上方形似崎角,故名之。 |
圍內村
| 圍內村居民原係由陳姓九兄弟隨鄭成功部隊自福建來台落身於此,因農耕墾荒範圍和逐水草而居的力力社原住民〈馬卡道族〉狩獵範圍重疊,而常發生糾紛事件,漢人為防止土番侵掠,故於村外圍廣植竹林,以維護安全,此地因四周盡為竹林圍住,故稱竹圍,光復後更名為圍內。 本村有一「土葛掘」部落〈又有「土墼窟」、「塗葛窟」和「土葛窟」之稱〉,四種地名的寫法雖不盡相同,但是意義卻是一致。所謂「土葛(土噶、土角)」,就是土坯,先做一個無底的木匣模子,模長一尺五吋,寬六、七呎,深二、三吋,把稻蒿切成短纖放在土裡用水攪拌,然後灌進模內弄平,再用雙手把模子往上一拉,形成一塊四角形的土坯,曬乾之後就成為「土葛」,硬度就與沒燒過的磚坯一樣 |
。本地的土壤為赤黃色,質地堅韌,附近居民需要建築「土角厝」時,都到此地進行挖掘,久而久之便成為一下凹的低地,而閩南語稱窪地作「窟」,或取其閩南語同音。早期地方的「土角厝」的泥材均掘取自此,因而得名。〈據說當時泥土材料君全取自今鄉民蔡金德君宅後之土地,或有考據〉。 |
州子村
| *洲子村位於東港溪畔,原係廣大沙洲,故名洲子洋,自光復後改稱洲子。本村居民原由郭姓兄弟自福建隨鄭成功部隊來台,後沿東港溪而上至村落根而居。 洲隆宮是洲子村民的信仰中心,裡面供奉的主神是五府千歲。原本洲隆宮是一個大水坑,旁邊有小廟,小廟是洲隆宮本來的樣子,經過一些主任委員多次會議後,終於決定做一間大廟而就是現在的洲隆宮。 |
北勢村
| 北勢村先民來自大陸福建一帶,由〝勢〞的地名推斷,本村於墾荒初期或有客家聚落在此停留,之後再由閩南人在此定居。本村轄係由四個部落集結而成,包括北勢仔、溝仔區、檳榔腳、後廍等: ◎北勢仔:本部落居民以張、郭為大姓,其他姓氏較少。 ◎溝仔底:日據時代本部落因地勢較低窪,常淹水故名為溝仔底,本部落信仰基督教者眾多,是特別之處。 ◎檳榔腳:以前部落大多種植檳榔樹故名為檳榔腳,本聚落居民以姓許、卓為多數,講閩南話,從事農務為主,漁牧為副業。 |
◎後廍:相傳本部落在清代是力力溪〈東港溪〉通船時停靠船舶的港口,當時是力力溪三十六聚落之最大庄。日據時期本部落因設糖廍,故稱之。近幾年後部因出多位鄉長和議員而為鄉里所樂道。 |
越溪村
| *越溪村位於本鄉最南端,清代屬港東上里轄區,日據初期為阿猴廳潮州支廳過溪庄管理,光復後以主要聚落為名,為越溪村。 本村先民約於清代時期由大陸福建渡台來此墾荒,之後餘有少數部落乃由港東或南州輾轉遷此發展成頂頭、越溪、下寮及油車庄等四個聚落: ◎過溪仔〈越溪、過溪子〉:是越溪村最大的聚落,早期要來本部落需撩水過九甲、下寮等溪流圳溝,因而得名。 ◎頂頭仔:位於本村之北端,相對位置為村的上方,故稱之。 |
◎下寮:位於村之中間,相對位置於越溪的下方,故名之。 ◎油車庄:位於本村的最南端,據傳乾隆初年漳州人陳姓族人自番仔厝〈南州鄉轄屬〉越溪洲溪在此設製油場,故得名。 |
港東村
| *港東村應為渡台先民來本鄉開發最早的聚落,清康熙年間的台灣輿圖即有力力「港東里」的地名。日本統治時期的州郡制,港東隸屬高雄州東港郡新園庄過溪子大字二保,包括竹圍仔〈港東〉及新厝〈新港東〉,光復後以主要聚落新港東為名,是為港東村。 傳聞早期東港溪常有水患,先民最初於東港溪西岸墾荒,一日發大洪水沖毀家園,東港溪的河道流向也改道了,後來居民於東岸的原地重建,稱為新港東,即今的新厝聚落。 本村居民均為農耕為主,漁、牧、商為副。居民大閩籍為多數,羅、鄧、曾、黃等姓氏為大姓。 |
圖‧文 / 崁頂鄉公所 吳國良 ※本篇參考資料來源:
◎ 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縣文化資產叢書 簡炯仁 著
◎ 台灣地名詞書 卷四 屏東縣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