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mobile_menu
:::

東港簡介

東港的沿革

東隆宮 由於東港身為廣大地幅的港東里出海口,更是鄰近地域前往中國經貿往來的主要門戶,繁榮的景像在《重修鳳山縣志》便有記載:「東港在縣西南六十五里,面臨大海,港道甚深,可通巨艦,有商船到此裝米豆貨物」。

另外,《鳳山縣采訪冊》也曾提及:「東港民渡在港東里,縣城東南三十里。源受東西溪,兼匯後寮、五房洲等流入海。兩岸相距三里許,深丈餘。內地商船往來,貿易為舟艘......」,在清領時期便是全台三大良港之一,掌控全台船貿之要衝,奠定了當時它在南台的獨尊地位。

東港河堤及景觀大橋 明治31年(1898年)前,隸屬鳳山縣港東里的東港,隨著鳳山縣的裁撤,改為台南縣所屬的東港辦務處。但三年後又因清政府康熙置廳,東港順勢又改為阿猴的屬地。日本時代,仍屬阿猴廳的東港支廳。

大正9年(1920年),日人廢廳置州,東港支廳更名為高雄州東港郡,待1945年二戰後,東港仍為廢州置縣的高雄屬地,但更名為東港鎮。一九五0年,國民政府重新調整全台各地的行政區域,東港鎮才正式歸入屏東縣,行政區域的定位於此沿用至今。

漁港 東港鎮目前人口約4萬7千人,土地面積29.4635平方公里。『東北鄰崁頂鄉;東連南州鄉;東南接林邊鄉;西南隔台灣海峽距琉球嶼15公里;西北跨東港溪屬新園鄉,行政上分為22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