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商務鼎盛的東港,有著台灣傳統街市的景觀,然二次大戰時美軍大規模的轟炸,致使東港幾成廢墟,現今的「老街建築」所剩無幾, 分散在東港各角落,其中有「傳統的閩南建築」、「仿古典西洋建築」、「日本的民居建築」、「閩洋混合式建築」....等等,若能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東港昔 日街市的風采,另在官方建築中僅剩日據時期的舊東港郡役所。但今日東港仍有歷史悠久的建築,諸如:東隆宮、朝隆宮,以及幾座頗有特色的宗教建築,如位於鎮 海公園旁的鎮海宮,它融合廟宇藝術與海洋文化,呈現極富討海人色彩的建築藝術。另有造型獨特的天主堂,建築宏偉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都很值得觀賞。 | |
東隆宮東隆宮主祀溫府千歲,相傳大約在清康熙四十五年,由先民攜香火隨祀,因神威顯赫,有求必應,故興廟永祀。初建於「舊東港」故地,因山洪汜濫沖毀廟基,遷至「太監府」,後又颱風巨浪刮失,再次遷建現今之所在地。
觀賞東隆宮之建築,首見三川牌樓,雕作幅巨,剪黏工緻,金箔層疊,夜幕中更顯耀眼。廟殿主體為三殿五門,南式翹脊,重簷聳立。雖是重建,但內室仍保留清代格局,神龕木作刀落栩生,翻天仰地,百年金身高坐,香煙嬝繞,佑民護境,千秋俎豆,楹聯書體、款款撰揮,處處皆可停步欣賞,駐足在民間信仰空間,享受民間工匠傳統藝術之美。 |
|
朝隆宮朝隆宮創建於清康熙末年,主祀湄洲媽祖。據傳興建當時,漁民在東港沿海捕獲許多小蝦;咸認媽祖庇佑,東港人尊稱東港媽祖為「蝦米媽」。
復因朝隆宮鄰近東港溪,郊商來此貿易,海上航行順利,街市繁榮,東港郊商感於媽祖庇佑,集資重建宏偉廟宇,故又稱東港媽祖為「港郊媽」。目前朝隆宮建築為1973年改建1974年完工。
廟中保存許多清代,日據時期的墨寶及雕塑。如清代東港街秀才林玉書、日據時東港首任街長黃景謨以及當代書法名家的楹聯,字跡蒼勁有力,值得欣賞。
另三川殿的員光、花籃、飛鳳托木以及拜殿前千里眼、順風耳六尺金身為木雕藝師黃龜理遺作。古樸精細的工藝,是朝隆宮木雕之寶。拜殿的藻井,以水滸傳人物透雕方式呈現,為東港老字號松柏雕刻社之作品。廟容不僅莊嚴宏偉;廟中建築細節也相當考究。 |
|
鎮海宮相傳建於清康熙年間。殿內供奉「七府代巡」蘇府千歲,現今廟宇於民國88年重建完成。重建後全殿木雕以細膩、多樣取勝,結構是以太極所衍生的八卦為設計意象。
藻井刻水滸傳宋江及梁山好漢,再以中國結環環相扣出四面木雕─劉備拜相、國姓爺降荷人、岳飛力戰金人、田單復國。正殿題字「威鎮海疆」是書畫名家李穀摩所題,龕位結構採「船大工」技巧,「拗」成海浪狀,別具特色。正殿一對龍柱以檜木雕刻而成,香氣四溢,造型立體,姿態靈活。供桌面部亦以立體雕刻表現,值得細細欣賞。正殿兩側廂壁有「節」「義」兩字是名家方行仁題書配以圖繪「在漢蘇武節」、「千里走單騎」表現出忠孝節義。中庭內有各式各樣立體浮雕,敦煌飛天、聖樂圖、魚蝦貝類等,呈現出東港海洋文化之特色。
廟埕階梯有一橢圓形水池,斜坡面打造出具圓、斜、順的石雕欄杆,足見功力之高。
廟前旗杆是高64尺的南洋櫸木,配以朱雀、青龍、白虎。廟埕石獅金爐高12米、重兩百餘噸,與傳統金爐相異。故細緻精雕的鎮海宮足以令人駐足細品。 |
|
東港天主堂東港天主堂是道明會德鐸省會士林德明神父於1955年創設。原址在今新基中學幼保大樓。1960年遷至中山路,聖堂建設經費均來自國外道明會的捐款。成立之初,居民因語言不同,二聖堂分別以華語及台語進行講道,形成另一種景象。教會設立新基中學及聖家幼稚園、孝愛安老院,造福居民。教堂斜頂的建築源自教友出埃及時長期遷居賴以生存的帳篷;斜邊尖端向天,則是帶領大家走向天堂之意。 | |
基督長老教會1867年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與李庥牧師至東港行醫傳道並成立教會。而禮拜堂歷經火災、戰爭曾多次改建。現今建築於1983年完工,1995年興建七樓梯房壁繪----耶穌牧羊圖,此圖共費10萬零500塊小磁磚拼貼完成,由屏東師院方建明教授設計。教會設立光愛幼稚園致力於幼稚教育。 | |